作为父母,接纳我们希望孩子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,情绪每天都能愉快地生活。接纳那么,情绪我们想要孩子能够愉快地生活,接纳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处理情绪的情绪能力,如果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管理好自己的接纳情绪,那他在未来将更容易拥有喜悦与平和的情绪人生。
其实,接纳情绪本身是情绪不分好坏的,只是接纳大家为了区分,把生气、情绪悲伤、接纳愤怒、情绪恐惧等情绪称为负面情绪;把轻松、接纳热情、快乐、幸福等情绪称为正面情绪。对于情绪,父母更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,因为负面情绪总是让父母们感到苦恼。
情绪本身是一种心理活动,各种情绪的出现都是正常现象,我们要做的就是平和地接纳每一种情绪。可是很多时候,我们很难真正做到对各种各样的情绪顺其自然地接受。对于孩子来说,因为他们管理情绪的能力还比较薄弱,所以他们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会做出很多大人难以接受的行为,比如,撒泼打滚、哭闹不止、哼哼唧唧、乱扔乱打等,有的孩子甚至会对自己或他人做出攻击性的行为。
3岁的豆豆一生气就喜欢扔东西,拿到玩具扔玩具,拿到餐具扔餐具,她妈妈觉得:“孩子的情绪管理出现了问题,孩子的这些行为有可能影响其他人。”因此,妈妈也变得异常烦躁,常常担心孩子。
遇到这种情况,父母首先要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区分开。因为每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正常的,没有好坏之分,孩子的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被理解、被接纳。至于因情绪而产生的行为是否恰当,则是另一回事。但我们经常把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混为一谈。一旦他因情绪而引起的行为或者做法不对,我们就会批评他。
很多时候,当父母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时,孩子的情绪就会被暂时压制下来。然而,父母对孩子情绪的这种压制,可能会让孩子认为愤怒、悲伤等情绪是不好的,认为如果没有这种情绪,那么自己就是个好孩子了。长此以往,这种对情绪的压制会阻碍孩子正常地表达情绪,使他们不能正确地释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。
当孩子的情绪长时间被压制,无处释放的时候,他们反而会变得更加狂躁,更爱发脾气、爱哭闹,甚至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,所以,无论孩子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,我们要做的就是先接纳他的情绪。
当然,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,并不等于我们要接受他的所有行为。接纳不等于纵容。父母可以对孩子的情绪“点头”,但一定要对孩子的行为“摇头"。当孩子因为坏情绪而破坏东西或影响他人时,我们还是要立即制止,并让孩子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,随后还要教导孩子采用恰当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行为的改变是以情绪的被接纳为基础的,在孩子的行为不会危害他人的情况下,我们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,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感受。只有孩子的情绪被理解、被接纳了,他们才会有好的感受,情绪才会慢慢平复下来。我们可以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,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。比如,当孩子因为没有买到喜欢的玩具而生气时,我们可以对他说:"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失望、很生气,因为你真的很喜欢这个玩具,很想现在就买回家。一想到要等到下次节日才能买这个礼物,你就感觉很恼火、很沮丧,是不是?"
再比如,当孩子生气扔东西时,我们可以温和地制止他的行为,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和接纳,我们可以说:“爸爸猜你现在一定非常非常生气,都快爆炸了,你很想把这些火全都‘喷’出来,你想把这些东西都摔了,爸爸也有过这样的时候。其实,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,生气很正常,我们可以一起想想,有什么别的办法能让心情好一些。”当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并接纳孩子的情绪时,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父母理解了,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这份深深的爱,会体会到即使在很糟糕的情况下,父母依然爱自己。于是这份爱和接纳就会驱散孩子内心的无助,坏情绪也会在爱的抚慰下慢慢平复。
作为父母,我们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,就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,调节自己的情绪。父母的理解和安抚会逐渐内化到孩子心里,孩子会逐渐拥有一种能力——情绪的自我安抚能力,从而掌控自己的情绪,并最终拥有平和的性格力量。
copyright © 2023 powered by sitemap 沪ICP备2024052871号-37